“《禹貢》有云:華陽、黑水惟梁州。岷、嶓既藝,沱、潛既道。蔡、蒙旅平,和夷厎績。厥土青黎,厥田惟下上,厥賦下中,三錯。。。。。。”
裴秀顯然早就做足了準備,此番問對,上來便引經據典。
事實上,自前漢時起,梁州與益州的界限一直很模糊,有時益州的一部分還會被劃分到雍州。
直到蜀漢政權割據巴蜀,這才基本統一了稱呼,只叫益州。
不過之前的事都不再重要,如今蜀地新附,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劃分是時候改變了。
裴秀的建議是,將益州北部七個郡單獨劃分出來成立梁州,其中重點是漢中、巴東二郡。
這與戰前魏國內部討論的大致劃分策略相同,目的是拔掉益州東、北的兩顆門牙。
自古以來行政區域的劃分大多會遵循自然結構。
正如裴秀方才所引用的《尚書禹貢》中的內容可以見得,大州的劃分需要考慮山川、河流、人文等多方面因素。
所以裴秀劃分的梁州本質上是雖然將益州一分為二,卻也勉強保持著一個整體。
但在夏侯獻看來,裴秀的劃分還是有些保守,拔得不夠徹底。
梁州的重點自然漢中,劃分之后,這塊區域是從益州剝離出來不假,但它本身卻還保留著有山形之險。
遠得不提,就說若干年前的張魯,就憑借一座陽平關割據漢中近三十年。
而梁、益一體更是頑疾,歷史上在蜀地割據的勢力數不勝數,包括剛剛滅亡的蜀漢。
夏侯獻沉思一陣,卻是頷首道:“我欲將漢中、魏興二郡皆劃入雍州,季彥以為如何?”
裴秀聞言一怔,他對地圖很敏感,此時不用看圖便在腦海中勾勒出了輪廓,想了想拱手回道:
“陛下,如此劃分未免有些支離破碎?畢竟漢中等地在秦嶺之南,與關中風俗相差甚遠。”
這話倒是讓夏侯獻想起一件往事。
前世他曾有一個來自外地的同學,初相識時滿口的四川方言,介紹時他說自己的漢中人,夏侯獻也沒覺得有什么奇怪。
直到某年過年,那同學說他要買票回陜西老家,夏侯獻這才一愣。
啊?漢中是陜西的?
回來拿來地圖才發現,原來真是這么劃分的。
為此他還特意去了解過這么劃分的緣由。
歷史上首次將漢中跟長安一帶劃成一個區域,是從元朝開始,畢竟蒙古人在這地方吃了太多癟,之后明、清繼續鞏固,最后時至今日仍是這么劃分,這自然有它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