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孫思邈回到了太白山。沒過幾日,師尊了塵真人就召喚他。孫思邈來到山巔,與師尊對面而坐。了塵道:“徒兒,你明年即將面對八八,六十四歲這道坎,不知你身體如何?”孫思邈道:“徒兒一切正常,并沒有什么特殊變化。”了塵喜道:“看來你服用的天年丹,藥力并沒有損失。我再傳你一套胎息功,以幫助你養生。尋常道士勤練此套胎息功,亦能度百歲乃去。”孫思邈道:“徒兒,謹遵師尊教誨,必將勤加練習。”
了塵道:“道家講究服氣,服氣乃是胎息之精要。佛教《法華經》云:‘那些行住坐臥,身心不亂的佛,曾言氣主心。心邪則氣邪,心正則氣正。’今人舉手投足,喜怒哀樂,莫不由心,心之動息,莫不是氣。氣感意,意從心,心和則氣全,氣全則身全;氣滅則神滅,神滅則唯有填溝壑矣。故醫家診病先診脈,乃是觀五臟與四時之氣,查找病源。得病源,方能開藥方。能察氣的醫家,必查病人用鼻或用口呼吸,用鼻者方合自然,五臟和,脈調氣順。黃帝內經曰:‘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岐伯曰:食氣者,則空靈而壽延;食谷者,多智而命限。’
凡服氣練胎息功,則氣化為血,血化為精,精化為髓。一年易氣,二年易血,三年易脈,四年易肉,五年易髓,六年易筋,七年易骨,八年易發,九年易形。身有三萬六千氣孔,使其俱可納氣,則化為真仙,號曰真人。現傳你胎息法:正強臥,徐漱玉津咽之,以鼻微微納氣,徐徐引之,莫令太極滿,入五息,停一息,乃吐氣。如此由首次至九十次,為一節,四節為一竟。時時習練,眾病自除。”孫思邈道:“謝師尊傳授,弟子定當勤加習練。”
話說京城的李百藥為了寫好《齊書》,一有空就讀《史記》,學習其中的寫史方法。他讀得津津有味,正讀道:“愿王釋齊而先越,若不然,后將悔之無及。”李淑倩來找孫靜,看見夫長,一副陶醉的表情,樂在其中。便走過來問道:“老師,你讀書這么有趣味嗎?我看你一副陶醉的模樣。”李百藥被打斷并沒有生氣,而是笑道:“讀書當然有趣味,你讀懂了就會樂在其中。”李淑倩道:“什么悔之無及,老師你悔之無及嗎?”
李百藥笑道:“真是被你難住了,怎么跟你說呢?比方說有的人臨終了,才開始珍惜自己的身體。有的人判罪了,才想著要從善。有的人病的起不來了,才想著要尋醫問藥。這些都是悔之無及。所以我們要從小就珍惜生命,小的惡行就要防范,沒病之前就要注意養生。我悔之無及的事情很多,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學武。如果我是一個文武全才,面對任何危險都不會感到害怕。”
李淑倩道:“學武有什么用?干嘛要學武?”李百藥道:“學武可以保護自己,讓自己免受侵害。一個人一輩子說長不長,說短不短,至少會遇上幾件被人侵害的事。沒有武藝,沒有見識,自然而然就會被壞人侵害。學武可以保護家人,作為一個男人,時刻要保護自己的妻子,保護自己的孩子,沒有武藝在身,始終覺得缺乏底氣。學武可以保護家園,當自己的家園被山匪,被亂賊給屠戮的時候,有武藝在身便可以挺身而出,保護自己的家園,不被惡人踐踏。學武可以保衛大隋,當敵人侵犯大隋時,可以親上戰場,殺敵立功,維護大隋的尊嚴,保護大隋的百姓免遭劫掠。”
李淑倩道:“老師學武這么好,我也想學武。”李百藥笑道:“我都說了我不會武功。況且你一個女孩子學武干嘛?”李淑倩道:“我要當花木蘭,我要當女英雄。”李百藥笑道:“關鍵是我不會,我會的話,倒是挺愿意教你。”李淑倩問道:“那誰會呀?”李百藥道:“好像雪寒就會。”
李淑倩聽后撇下李百藥就走,也不找孫靜了。她風風火火跑回了學館,去找楊雪寒了。楊雪寒見到她便問道:“什么事啊?你跑這么急,滿頭大汗的。”李淑倩道:“楊姑姑,我要學武。”楊雪寒詫異道:“你要學舞?”李淑倩道:“沒錯,我要向你學武。”楊雪寒笑道:“我也不會跳舞啊!怎么教你?”李淑倩道:“姑姑,你聽錯啦!我不是學舞,我是要學武功。”楊雪寒道:“這就奇怪了,你一個女孩子學什么武功?就算要打打殺殺,也是由男人們去。”
李淑倩道:“我要學花木蘭,成為女英雄。”楊雪寒笑道:“難道你跟花木蘭一樣沒有哥哥,需要你去上戰場嗎?”李淑倩道:“我不需要別人保護,我要自己保護自己。”楊雪寒道:“學武可是很辛苦的,你能夠堅持嗎?”李淑倩道:“就算再苦再累,我都會堅持,我不想將來悔之無及。”
楊雪寒道:“你這孩子又不知道從哪里學來的話,聽風就是雨?誰蠱惑你了?”李淑倩道:“沒人蠱惑我,是我自己想學武,我覺得學武有很多好處。可以保護自己,可以保護弟弟,可以保護父母。”楊雪寒道:“如果真是你自己想學武,我可以考慮教你。你現在剛剛七歲,開始學武,也是最佳年齡。從現在開始學,學個十來年。應該就能成為高手,從此縱橫天下,沒人再敢欺負你。你便能保護你想要保護的人。不過你學會了武功,也不能去欺負別人。只是要教你武功,我還得征得爹爹的同意,他同意教你,我才能教你。”
話說孫思邈收到楊雪寒的一封信。信中詢問是否能將他所傳授的武藝,教給李淑倩,李淑倩想學武。孫思邈看后,感慨道:“現在的孩子也變了,竟然有女孩子主動想學武。她想學那就讓她學唄,這又不是什么千古不傳之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