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種山帶進來一位短衣襟的工匠,這個人五短身材,紅堂堂的臉上全是皺紋,頭發(fā)有些花白,雙手手指粗大,仔細看手上都是老繭。
這個工匠看見種師道有些不知道所措,跪在那里不停的磕頭。
種師道看到這里也不知道如何是好,于是用21世紀通用的稱呼,說道:“單師傅,起來吧。”
這個一句“單師傅”讓單如圭更加驚慌,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得罪了種師道,只能加緊磕頭,說:“小人沖撞大人,死罪死罪!”
種師道看了單如圭的表現(xiàn)又好氣又好笑,他給魏定國使了個眼色,指示魏定國讓單如圭起來。
魏定國也無奈,對著單如圭道:“你起來回話。”
單如圭聽到魏定國的聲音,定了定神,小心翼翼的垂手侍立。
種師道嘆了一口氣,他真為這個時代工匠的身份地位感到悲哀,其實在他穿越之前的那個時代,工人階級號稱是國家的主人,其實地位也是不怎么樣的。自己就是學習開挖掘機的,所以深有感觸。
種師道說:“單師傅你不用害怕。如果你能鑄造出九陰真經(jīng)所記載的火槍、火炮就夠得上‘師傅’二字。”
也就是從此以后,西軍出了第二個師傅,就是單如圭。另一個師傅就是王進。
種師道、單如圭、魏定國三人再接下來的十幾天內(nèi),進行了多次的協(xié)商。魏、單二人對種師道對火器知識的淵博感到震驚。其實種師道所知道也就是相當于21世紀的高中水平,但是在那個時代也只能是用《九陰真經(jīng)》來解釋了。種師道卻對宋朝的工業(yè)技術大感失望,因為他提出來的即使是最原始的火槍和火炮,現(xiàn)在根本就造不出來。就是簡單第一個槍管就無法成型。種師道提出的用鐵模鑄造的方法,可是現(xiàn)在根本就無法造出鐵模。無奈種師道又只能提出用效率更低的泥模鑄造的方法,泥模最大的問題是標準無法統(tǒng)一,造出來的火器必然各種規(guī)格都有。另一個就是現(xiàn)在的技術根本無法澆灌大口徑的鐵器,只好用熔點低銅來代替,可是大宋朝整個又是缺銅,僅有的銅全都由官家專賣,來制造銅錢。所以種師道也只好答應讓種世義去想辦法,通過種家的商隊購買一些銅料。另外制作什么火器也讓種師道撓頭不已。種師道本想鑄造簡單的銅質(zhì)火繩槍,其實就是把突火槍從口徑改小,質(zhì)地從竹子改成銅質(zhì),在加上一條火繩即可。可是經(jīng)過單如圭和魏定國的解釋,現(xiàn)在的鑄造技術根本根本無法制造出這么“小巧”的口徑的銅管,因此也就作罷。種師道終于明白為什么歷史上是先出現(xiàn)大口徑的火炮,后來再出現(xiàn)小口徑的火槍了,材質(zhì)歷史上也是先出現(xiàn)的銅質(zhì)火炮后來才出現(xiàn)鐵質(zhì)的火器。而大口徑的銅炮鑄造起來不僅慢,而且也不一定成功,所以商量來商量去,種師道覺得還制造口徑跟現(xiàn)在突火槍大小差不多的銅質(zhì)火銃,其實這個東西就是跟原本歷史上最先出來的應用實戰(zhàn)的火器是一樣,也就是碗口銃。碗口銃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,出現(xiàn)在元朝,現(xiàn)在由于種師道的穿越使得碗口銃早出現(xiàn)了200年。
種師道知道制造火器的過程就是工業(yè)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,現(xiàn)在制造碗口銃是有些跨越時代了。但是工業(yè)的從量變到質(zhì)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一兩個天才出現(xiàn)。現(xiàn)在種師道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積累,他需要給西軍盡快建立一套原始工業(yè)體系。而這個體系的龍頭就是做碗口銃。
當然種師道也對現(xiàn)在魏定國掌握的火器進行了改良,比如他發(fā)現(xiàn)宋朝的火藥的配比里居然由狼糞、巴豆、砒霜等成分,雖然種師道不知道火藥的最佳配比,但是他也大概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藥基本成分,并且知道是硝石的成分最高。火藥配比完成后,研磨稱粉末,燃后用米湯淋濕,再過一遍篩子做成顆粒火藥,按照不同的用途用油紙包成相應的重量,這時定裝顆粒火藥就產(chǎn)生了。這種火藥威力就倍增。
另外作為機器工業(yè)的學生,他當然知道100多年后,蒙古人攻打襄陽的時候利用波斯人制作的投石機襄陽炮的原理,這樣跨時代的襄陽炮也就誕生了。種師道給它取名為轟天炮。還用明朝流行的一種火器,叫做“一窩蜂”的,實際上就是早期的喀秋莎火箭炮,這種火器現(xiàn)在是完全可以造的出來的。
另外,種師道還順便指示單如圭制造如玻璃、香皂、鏡子之類的穿越者必須制造的掙錢神器。
種師道為成立了西軍火器局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種世義也費勁了力量從栓子那里買了一批銅器。經(jīng)歷了2個多月,雖然不盡如人意,碗口銃還是沒有鑄造出來,但是轟天炮、一窩蜂等還是造出來。顆粒火藥也制作出來了,魏定國親自實驗,找到了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最佳配比。只是各種賺錢神器進展緩慢,只是造出了一個玻璃杯而已。不過種師道并不灰心,畢竟萬事開頭難,這個頭總算是開了。隨即種師道又想到了一個穿越者的賺錢神器就是“骨瓷”。骨瓷是18世紀末英國人發(fā)明,這個東西已出現(xiàn)當時在世界上流行的中國的瓷器就不那么光鮮了。其實骨瓷并不難,就是在燒制瓷器的時候加入動物特別是牛的骨頭粉。本來單如珪帶領的工匠就有會燒制瓷器的,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加入過骨頭粉,而且種師道也沒告訴他們加入多少。經(jīng)過了多次試驗,骨瓷還是燒制出來了。單如珪和魏定國看著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把晶瑩剔透的瓷器開始對《九陰真經(jīng)》深信不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