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策一臉焦急,趕忙上前一步,語氣急促且帶著堅決。
“陛下乃萬金之軀,肩負著大夏萬千子民的期望與江山社稷的興衰。
大乾雖可伐,但陛下親臨戰場,實在太過兇險。戰場之上,刀劍無眼,稍有不慎,便會危及陛下龍體。
若真如此,大夏必將陷入群龍無首之困境,屆時各方勢力蠢蠢欲動,局勢恐將失控。”
蕭策言辭懇切,額頭上甚至因焦急滲出了細密的汗珠。
他深知宮長安此舉是為了鼓舞士氣,展現帝王之勇,可從大局考量,實在太過冒險。
“陛下,我大夏良將如云,白起、張遼等皆能征善戰,可委以重任,代陛下領軍出征。
陛下坐鎮后方,統籌全局,同樣能穩操勝券,還望陛下三思啊!”
蕭策說著,撲通一聲跪地,一臉憂慮地望著宮長安。
希望能勸服這位年輕的帝王放棄這一危險的決定。
宮長安看著跪在身前一臉憂慮的蕭策,心中泛起一陣復雜的情緒。
這其實也是他今日獨自召見蕭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如今朝堂之上,舊有官員數量居多,他們在過往的政治生態中形成了各自的利益圈子與行事風格。
宮長安需要一位既德高望重,又絕對信得過的大臣來坐鎮朝堂。
作為國丈的蕭策,無疑是最佳人選。
蕭策為官數十載,在朝堂上根基深厚,威望極高。
他的存在,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那些舊臣的心思,讓他們不至于在這個特殊時期生出過多的異心。
同時,蕭策與宮長安有著緊密的姻親關系,其對大夏皇朝的忠誠毋庸置疑。
宮長安深知,自己若要御駕親征,朝堂內外的安穩至關重要,而蕭策便是他能托付這一重任的不二人選。
宮長安微微俯身,親手扶起蕭策,目光誠摯地看著他,說道:
“左相,朕深知你對朕的擔憂,也明白此舉風險重重。但朕御駕親征,不僅是為了踏平大乾,更是要讓天下人看到我大夏的決心,鼓舞我軍士氣。
至于朝堂之事,朕唯有托付于你。你在朝中多年,人脈廣泛,經驗豐富,在有徐太尉的輔助,定能穩住朝堂局勢,為朕的出征保駕護航。”
宮長安的眼神中充滿了信任與期許,緊緊握著蕭策的手臂,仿佛在傳遞著自己的信念。
“臣,領命!”
蕭策無奈地輕輕嘆了口氣,緩緩說道。這聲嘆息里,似夾雜著幾分對未知任務艱巨性的擔憂,又像是對不得不接受使命的無奈。
然而,身為臣子的職責與忠誠,讓他即便心中略有波瀾,也毅然決然地應下了這份重任。